学院新闻

生存式?机会式?大学生创业需要慈善思维
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0-04-06
  • 点击量:

中青在线-中国青年报 2010-03-29 [打印] [关闭] email推荐:

“创业不是技巧性的东西,创业和使命、精神、价值观也有关系,如果你的使命、精神、价值观和社会需求配套了,同时你建立起这样一种能力的话,你的未来或者说你创业的未来,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未来。”在主题为“创业·责任·成长”的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二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上,恒源祥集团副总经理陈忠伟认为,对创业的理解有狭义、广义之分,“创业的最高目标,或者说我认为广义的目标是创造一项事业。”事实上,很多在创业、就业方面有研究的专家认为,现在社会上对于创业的理解是狭义的,需要纠偏。

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陈高生认为,现在对于创业的理解有一点偏,“一张嘴就要赚钱”。但事实上,“企业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盈利,最终目的是提供社会价值,盈利只是提供社会价值的一种补偿和回报。”他认为,慈善项目是对企业的本质更好的理解,“慈善是终极价值,回报是附带产品。”

“如果企业不能承担社会责任,企业就没有存在价值,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它的社会价值。”KAB创业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艳茹、恒源祥集团团委书记何君毅等,也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。与会专家认为,大学生创业在这一方面没有很好考虑,尤其是缺乏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考虑,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,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企业家。

但是,“任何一个项目要达到最终的目标,都要首先做到能自收自支,能持续发展。”KAB创业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艳茹认为,对于大学生来说,更重要的是,从现在就播下一颗慈善的种子,等到他们走到社会上,有了实力之后,会发现慈善项目是大有可为。

在本次“青年恒好——首届大学生慈善项目方案征集暨KAB创业俱乐部慈善创业项目展示活动”中,有160多个项目参赛,专家认为,公益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尝试。

“项目初期,学校、老师一定要推一把,项目要有一个整体的策划,包括深入地思考面临的风险和应对策略、完善财务分析等。”王艳茹认为,真正走到社会上,还是要看项目本身有没有竞争力。

“慈善项目也是融资的有利条件,慈善也能带来盈利。”陈高生则认为,考虑慈善因素的公益创业项目是机会式创业,而不是单纯讲盈利的生存式创业,在这类创业项目中,更强调的是资源整合能力。

恒源祥集团副总经理陈忠伟现身说法,回应专家的这一系列观点。

事实上,恒源祥每年的收益中有10%的公益投入。2005年以前该公司就做过很多公益项目,但是公司内部人士却感觉到“意义不大,而且是不可持续的。”

2004年,一则报纸上的短新闻引起他们的注意——一些老奶奶为孤残孩子编织了35件毛衣。“现在有很多大型活动、大型项目,要凸显你的效果和品牌事实上是很难的。”陈忠伟说,他们希望在这个公益项目当中,找到他们需要找到的需求点,再用他们的能力去应对。

最初,恒源祥的设计是企业的员工编织好毛衣送到孤儿院,但是这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力,也没有整个社会的参与。所以在此后的策划中,一期项目设定为“寻找万名爱心父母,为万名孤残儿童编织毛衣”。

爱心父母怎么找,怎么发给孤残儿童?项目负责人找到了中国青少年儿童基金会和全国妇联,双方一拍即合。其间,媒体、政府官员等资源都被调动起来。2005年至今,他们已经编织了近60万件爱心毛衣送到孤残儿童手上。

陈忠伟透露,恒源祥现在在做未来的10年规划,“做慈善活动、做创业活动、做一个项目,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核心都差不多,我们要知道需求在哪里、怎么去满足需求。”

“这个社会既不缺钱也不缺经验,更不缺项目,我们缺乏的是,一种把这些资源组合在一起的能力。”陈忠伟说。